2025年以来,机器人赛道的投融资狂飙猛进。

一些投资人对机器人,尤其是具身智能、人形机器人赛道十分有信心。譬如,投资人陈维广认为,我国在机器人赛道将诞生下一个“特斯拉级”公司。

目前中美机器人领域的差距不大,但是,特斯拉无疑是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。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与特斯拉的差距依然存在。

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国哪一家企业能够成为“特斯拉级”的机器人公司呢?

抑或,我国哪一家“巨无霸”企业未来在汽车、机器人等领域均独占鳌头,能与特斯拉一较高下?

投资狂飙,机器人竞争关乎中美国运

机器人赛道融资,再创新高。

据IT桔子数据:

2025年上半年,国内机器人投融资市场共出现融资事件286笔,较去年同期增多了166笔,同比增长率为138%,涨了不止一番。

上半年机器人创业公司总融资金额将达到270亿元,其中拿下数亿元以上融资金额的国内机器人创业公司超过26家。

据万得旗下一级市场数据库RimeData:

2025年上半年,属于装备制造行业大类的机器人赛道,共录得197条投融资事件,仅次于芯片设计排名第二。

但是,大额融资方面,机器人赛道超过芯片设计成为第一位,上半年共录得49条大额融资,可见机器人赛道已成为今年上半年投融资名副其实的“当红炸子鸡”。

融资金额排在第一位的,是银河通用机器人。

2025年6月银河通用宣布了高达11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,由宁德时代领投,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、纪源资本等跟投,是2025年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融资。

银河通用成立2年多以来,已累计获得超24亿元融资。

资本为何重押机器人?

主要原因在于机器人的技术拐点临近。大模型、精密传感等技术突破,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。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7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透露的消息,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达5000台,验证了商业化可行性。

机器人在未来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不少投资人认为,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基础设施,并视机器人为“下一代智能终端”。

高层的重视,也是资本热衷人形机器人的原因。央视新闻报道,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北京、苏州等地制定千亿产业目标,各种补贴覆盖技术攻关与场景验证。

资本投资人形机器人,退出渠道逐渐清晰。据网易科技等,近期宇树科技完成股改拟冲刺科创板,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“借壳上市”,争夺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称号。

虽然有部分唱衰机器人的投资人,但不少投资人依然十分看好机器人赛道。对于机器人赛道最为看好的投资人中,蓝驰创投的陈维广算是较为特殊的一个。

据晚点LatePost,陈维广所在的蓝驰大力押注机器人,其底层逻辑是:

人口老龄化背景下,中国制造业对具身智能有长期刚需;中美竞争之下,中国产业必须在 AI 与实体经济融合上构建护城河。

简而言之,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是中美的国运之争(《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了,中美人形机器人之争或关乎国运》)。

谁将成为“特斯拉级”公司?

对于我国的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,陈维广十分有信心,他表示,中国工程效率全球领先,在机器人赛道将诞生下一个“特斯拉级”公司。

那么,谁将有可能成为“特斯拉级”的公司呢?

目前机器人赛道最为火热的公司,分别是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。

宇树科技C轮估值已经到达了120亿,而智元机器人的估值更是到达了150亿元。

两家公司都在忙着IPO。宇树科技靠机器人产品已经做到了年年盈利,且盈利逐年增多,是机器人行业中少有的盈利的企业。

智元机器人与华为深度绑定,为了快速上市,已经收购了上市公司上纬新材,市场猜测其有“借壳上市”之意。

两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数量不多,譬如宇树G1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为5000台,智元机器人量产1000台。

从量产数量看,这两家头部公司与特斯拉擎天柱之间差距不大。

此前马斯克承诺2025年生产 5000 台擎天柱机器人,但据晚点Auto的报道,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,目前仅生产了接近1000台。

‌不过,从公司实力角度来看,特斯拉不仅仅有机器人业务,而且拥有新能源汽车等其他业务,目前市值已经到达了1万级美元,远非我国单独的机器人公司能比。

我国的车企未来能否与特斯拉一较高下呢?

从机械制造角度来看,车企的造车经验,对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有着促进作用。

对比汽车和机器人供应链,软硬件层面都有重叠的部分,车企的机械设计、制造等经验,都能复用到造人形机器人上。

从智能化角度上看,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关系紧密。

智能驾驶汽车就被视为汽车机器人。不少专家都认为,L4自动驾驶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前置技术。但是,两者的技术迁移,没那么简单。

7月9日消息,在最新一期播客节目《Bankless》中,美国知名投资人、方舟投资创始人、“木头姐”凯瑟琳·伍德(Catherine Wood)就表示, 人形机器人难度比自动驾驶Robotaxi高10000倍,但容错空间更大。

即使如此,她依然认为,凭借自动驾驶积累的视觉-运动数据与通用芯片,特斯拉有望率先规模化。

如此看来,与特斯拉汽车业务势均力敌的我国车企,譬如比亚迪,更有可能在机器人赛道上再次与特斯拉并驾齐驱。

从汽车产量看,比亚迪在2024年就超过了特斯拉。2024年全年,比亚迪纯电动车产量达 177.8万辆,而特斯拉纯电产量177.3万辆。比亚迪以约4500辆的微弱优势反超特斯拉。而且,比亚迪还额外生产了插电混动车250.3万辆。

在自动驾驶领域,比亚迪与特斯拉也有一战之力。比亚迪以L4级泊车先行,而特斯拉的FSD全球扩张。

但在人形机器方面,比亚迪逊色于特斯拉。

特斯拉重构硬件架构,押注轻量化与AI大脑,且全栈自研;而比亚迪只是基于提升汽车产线效率,主要采取了与外部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、智元机器人深度合作的方式。

车企、机器人企业将迎来并购潮

国内未来的“特斯拉级”的公司,或许不能从目前的机器人企业、车企里选择,而是一家未来并购了车企、机器人企业的巨型企业。

机器人行业即将走到并购的全新阶段。

2025年上半年,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就直言: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企业的“最后生存年”。

“当一个市场出圈、变成全民关注的焦点后,它会迎来快速回落。大家对新鲜事物、创新能力的容忍度初期是非常高的,但这个容忍期过后,人们会直指问题本质:你的创新为我们带来了什么?如果能为用户创造价值……但如果没有价值,就会很快被技术创新浪潮抛弃。”

如今,几乎所有的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得讲生存故事了,这对现有机器人行业创业者的挑战是巨大的。

这意味着创业者们“既要进行技术迭代,又要融资,还要去各个场景里验证,同时还得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。”

陈维广所在的蓝驰预测,2026上半年为人形机器人技术验证关键节点,头部企业将凭借交付能力拉开差距。

姚海波则直接地说,在一个如此迅猛的创新浪潮下,必然会有一些人形机器人公司被淘汰,这是难以避免的。某些人形机器人企业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内消失。

与之相似的是郎咸平的观点,他认为机器人行业将会出现泡沫破裂,就像此前互联网破裂一样。

很多即将消失的机器人企业,更可能成为被并购的对象。一场机器人行业的并购大潮,即将拉开。

与之相对,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可能进入并购大潮。

2025年是新能源车企“内卷”最为严重的一年,也是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入“整合重组”阶段。

2025年已经出现吉利172亿元全资收购极氪、比亚迪整合腾势等案例,这标志着并购潮成为行业竞争下半场的核心特征。

并购,不可避免。2025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%,市场从“拼增速”转向“抢份额”。吉利毛利率从17.9%降至14.7%,极氪研发费用率达18%,独立运营难以为继。行业进入“成本生死线”竞争,规模效应成生存关键。

在此基础上,“刃辛机器人”作进一步联想:

目前我国车企大多入局了机器人领域,造车技术与造人形机器人重叠性高,自动驾驶是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前置技术,而且,车企还掌握了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很多数据,甚至生产出来的人形机器人最好的落地场景也是造车车间。

那么,我国车企的并购可能不仅仅在车企之间进行,车企更有可能并购机器人企业。如今的机器人企业就已经与车企展开了一系列合作,未来被车企并购,或许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
到时候,并购后的车企与机器人企业,依靠技术合力、规模优势,自然能够“跑”出一家或数家与特斯拉并驾齐驱,甚至超越特斯拉的公司。

这一天的到来,或许并不遥远。(文/刃辛机器人 陈重山)

参考资料

[1] 《上半年融资最疯狂的机器人公司榜单出炉,宇树竟然排不上前三》,IT桔子,吴梅梅

[2] 《机器人赛道领跑上半年大额融资,低空经济、商业航天带动航空装备热度》,南都湾财社、AI前哨站,徐劲聪

[3] 《对话蓝驰陈维广、朱天宇:投具身智能最猛的人》,晚点LatePost,程曼祺

[4] 《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,修改设计》,晚点Auto,李梓楠

[5] 《昆仲资本姚海波:2025年,机器人赛道将淘汰一批“机会主义者”》,腾讯科技、AI未来指北,小燕

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需商业使用,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。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 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