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果免费小说
55.61MB · 2025-09-28
在当今的人工智能领域,大模型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。而在大模型的众多关键技术中,Embedding(嵌入)技术犹如基石一般,支撑着模型对各种数据的理解与处理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大模型中的 Embedding 技术,以及它的维度等相关知识。
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之前,我们先打个比方来理解 Embedding 的概念。想象一下,人类语言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,里面的每一本书(每一个文本)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。但计算机就像一个不懂人类语言的外星人,它无法直接读懂这些书的内容。这时,Embedding 就像是一本神奇的翻译手册,它能将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(文本)转化为计算机能理解的数字语言 —— 向量。这样,计算机就能通过处理这些向量,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含义。
从技术角度来说,Embedding 是一种将高维稀疏的数据(如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)映射到低维稠密向量空间的技术。以文本为例,计算机无法直接对文字进行数学运算,而 Embedding 技术可以将文本中的每个词(token)转化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,这些向量包含了词的语义信息。比如 “苹果” 这个词,经过 Embedding 后会得到一个向量,这个向量与 “水果”“香蕉” 等相关词的向量在向量空间中距离较近,而与 “汽车”“房子” 等不相关词的向量距离较远。通过这种方式,计算机就能根据向量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。
在进行 Embedding 之前,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。以文本数据为例,这一步通常包括去除特殊字符、转换为统一的大小写形式、分词等操作。比如对于句子 “Hello, world! I love programming.”,经过分词后可能会得到 [“Hello”, “world”, “I”, “love”, “programming”] 这样的 token 序列。
接下来,需要构建一个词表(vocabulary)。词表是所有可能出现的 token 的集合,每个 token 在词表中都有一个唯一的索引。例如,在上述例子中,“Hello” 可能对应索引 0,“world” 对应索引 1,以此类推。这个索引就像是 token 在向量空间中的 “地址”。
有了词表和索引后,就可以通过 Embedding 层来生成向量了。Embedding 层本质上是一个查找表(lookup table),它的行数等于词表的大小,列数就是我们所说的 Embedding 维度。当一个 token 的索引输入到 Embedding 层时,它会从查找表中找到对应的行,从而输出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。比如,当索引 0(即 “Hello”)输入时,Embedding 层会输出一个如 [0.1, 0.2, -0.3, 0.4] 这样的向量(这里只是示例,实际的向量值是通过训练学习得到的)。
Embedding 维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模型对数据语义信息的表达能力。简单来说,维度越高,模型能够捕捉到的语义细节就越多。例如,在一个低维度的向量空间中,可能只能区分出 “水果” 和 “交通工具” 这样较为宽泛的语义类别;而在高维度的向量空间中,就可以更精细地区分 “苹果”“香蕉”“橘子” 等不同种类的水果,甚至可以捕捉到它们在口感、颜色等方面的细微差异。
选择合适的 Embedding 维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。一方面,增加维度可以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,但同时也会增加计算成本和训练时间,并且可能导致过拟合。另一方面,维度过低则可能无法充分表达数据的语义信息,影响模型的性能。一般来说,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维度。在实际应用中,常见的 Embedding 维度有 128、256、512、768 等。例如,在一些简单的文本分类任务中,128 或 256 维的 Embedding 可能就足够了;而对于复杂的语言生成任务,如 GPT 系列模型,通常会使用 768 维甚至更高维度的 Embedding。
Embedding 维度还与模型的规模密切相关。通常情况下,模型规模越大,需要的 Embedding 维度也越高。这是因为大规模模型能够学习到更复杂的语义关系,需要更高维度的向量来表达这些关系。例如,GPT-3 的小型模型可能使用 768 维的 Embedding,而大型模型则可能使用 12288 维的 Embedding。
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典型的 Embedding 在大模型中的应用流程图(如图所示)来更直观地理解其实际应用。
以图中 “这是一段示例文字” 的处理为例,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,将文本分词得到 “这”“是”“一”“段”“示”“例”“文”“字” 这些 token。接着构建词表,为每个 token 分配唯一的 Token IDs,如 “这” 对应 1,“是” 对应 2 等。然后生成 Token Embeddings,也就是每个 token 对应的语义向量。同时,为了让模型理解文本的顺序信息,还会生成位置 Embeddings,用于表示每个 token 在文本中的位置。最后,将 Token Embeddings 和位置 Embeddings 相加,得到输入 Embeddings,输入到后续的模型中进行处理。
在机器翻译场景中,假设要将 “这是一段示例文字” 翻译成英文 “This is an example words.”,编码器(Encoder)会先对中文文本进行上述 Embedding 处理,提取语义和位置信息。解码器(Decoder)则会基于编码器的输出,逐步生成对应的英文翻译。在这个过程中,Embedding 技术使得模型能够精准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,从而生成准确流畅的翻译结果。
在语义搜索场景中,用户输入一个查询词,系统会先将该查询词进行 Embedding 处理,得到对应的向量。然后在已有的文档库中,将每个文档也进行 Embedding 处理,得到文档向量。通过计算查询词向量与文档向量之间的相似度,系统就能快速找到与用户查询最相关的文档,实现高效精准的语义搜索。
大模型中的 Embedding 技术是连接人类语言与计算机理解的桥梁,它通过将数据转化为向量,使得计算机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。Embedding 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、构建词表和生成向量等步骤,而 Embedding 维度的选择则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和表达能力。同时,Embedding 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、推荐系统、知识图谱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应用,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。
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和数据特点,合理地选择 Embedding 技术和维度。同时,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Embedding 技术也在不断演进,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加高效、强大的 Embedding 方法出现。
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大模型的技术人员来说,掌握 Embedding 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。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,能够帮助大家对大模型 Embedding 有更深入的理解,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提供一些帮助。
这部分先到这~大模型还有不少基础知识点,后续会接着更。觉得有用,欢迎点赞、收藏、转发,也点个「关注」蹲更新~
有不懂的,评论区问我就好,看到会回~
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大模型,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,这些资源将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学习大模型,提升你的实践能力。